摘要
簡介(Introduction)
「口腔癌篩檢檔」是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資料科學中心(以下簡稱資科中心)所維運的一個資料集,其資科中心資料檔案代號為【Health57】,檔案名稱為【H_BHP_OMS】。是屬於歷史資料檔,可申請資料年份從2010年起,至目前最新為2023年。
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之首,篩檢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預後結果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不僅能有效降低口腔癌(Oral Cancer)死亡率,也可大幅減少治療的時間與金錢成本,避免癌症對個人與家庭負擔。我國自民國99年起擴大辦理四癌篩檢服務,提供「30歲以上嚼檳榔(含戒除)或吸菸民眾」、「18 歲以上嚼檳榔(含戒除)之原住民」,兩年一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
口腔黏膜檢查流程分成兩部分:
一、 符合資格者前往篩檢機構接受篩檢,填寫完「口腔黏膜檢查表」後,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檢查有沒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此為臨床診斷-篩檢結果。篩檢結果異常者進入第二部分─轉介確診及治療。
二、 篩檢結果為「均質性薄白斑」與「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且沒有其他癌前病變(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 PMD)可選擇在原診所定期追蹤,或是轉介確診醫院進行複檢;其餘篩檢結果為陽性者則是直接轉介確診醫院進行複檢。複檢除了再次進行臨床診斷之外,需要以病理切片來確診檢驗結果為口腔癌前病變(PMD)或口腔癌(Oral Cancer)。
「口腔癌篩檢檔」收錄的欄位包含篩檢個案基本資料、抽菸與嚼檳榔習慣、是否為原住民、臨床診斷-篩檢結果、臨床診斷-複檢結果、病理切片-確診結果以及是否接受治療等相關欄位。
透過「口腔癌篩檢檔」可以深入瞭解我國口腔癌篩檢服務利用率、篩檢政策效益,以及各篩檢服務機構的服務品質,這些資訊為政策影響評估(Policy Impact Assessment, PI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CBA)提供實證支持。同時,如有新的研究發現,亦可用於循證政策制定(Evidence-Based Policy Making, EBPM),作為調整與完善政策的依據。
收錄內容(Data Collected)
「口腔癌篩檢檔」紀錄每人每次參與「口腔癌篩檢」之資料(一次檢查就會有一筆資料,因此同一個ID會有多筆篩檢、確診與切片之情形)。本資料集共有四個檔案,分別涵蓋個案基本資料檔(H_BHP_OMS_PD)、篩檢資料檔(H_BHP_OMS_ CHECK)、口腔癌確診檔(H_BHP_OMS_ CONFIRM)與切片資料檔(H_BHP_OMS_ CUT),說明如下:
1. 個案基本資料檔:
去識別化身分證字號(De-identified ID)、性別(Sex)、出生年月(Date of Birth)、原住民(Aboriginal people) 等。
2. 篩檢資料檔:
身分證字號(De-identified ID)、性別(Sex)、篩檢流水號(Sequence Number of Screening)、篩檢地點(Place of Screening)、嚼檳榔習慣(Betel Nut Crewing Habit)、吸菸習慣(Smoking Habit)、門診日期(Outpatient visit date)、口腔黏膜檢查-篩檢結果(Oral Mucosa Examination - Screening Results)、檢查醫療院所(Examination Medical Institution)、轉診醫療院所(Referring Medical Institution) 等。
3. 口腔癌確診檔:
身分證字號(De-identified ID)、性別(Sex)、篩檢流水號(Sequence Number of Screening)、陽性個案兩個月內進行確診(Initial Positive Cases Diagnosed within Two Months)、確診醫院(Diagnosing Hospital)、臨床診斷-複檢結果(Clinical Diagnosis - Reexamination Results)、病理切片-確診結果(Pathological Slide - Diagnosis Results)、有無接受治療(Treated or Not)、治療醫院(Treating Hospital) 等。
4. 切片資料檔:
身分證字號(De-identified ID)、性別(Sex)、篩檢流水號(Sequence Number of Screening)、確診流水號(Sequence Number of Confirmed Diagnosis)、病理切片醫院(Pathology Slide Hospital)、臨床診斷-複檢結果(Clinical Diagnosis - Reexamination Results)、口腔切片日期(Oral Biopsy Date)、病理切片-確診結果(Pathology Slide - Diagnosis Results) 等。
檔案串聯、歸戶注意事項:
1. 同一位個案(ID)可能有兩次以上篩檢、確診或切片的情況,以「流水號」為串檔鍵值。
2. 檢查醫療院所代碼(CHECK_UNIT)、轉診醫院療院所代碼(TRANS_UNIT)、確診醫院代碼(CON_UNIT)、治療醫院代碼(TREAT_UNIT)、病理切片醫院代碼(CUT_UNIT)。上述之醫事機構代碼皆可對應Health25-醫事機構基本資料檔(H_NHI_ MEDFA)中的醫療機構代號(HOSP_ID)。
3. 四個檔案(個案基本資料檔、篩檢資料檔、口腔癌確診檔與切片資料檔)唯一比對鍵值為ID。
4. 篩檢資料檔與口腔癌確診檔比對鍵值為ID + ORAL_SEQ。
5. 篩檢資料檔與切片資料檔比對鍵值為ID + ORAL_SEQ。
6. 口腔癌確診檔與切片資料檔比對鍵值為ID + ORAL_SEQ + CON_SEQ。
7. 個人歸戶及個人資料比對的鍵值:ID。
8. 醫事機構(含檢查醫療院所、轉診醫院療院所、確診醫院、治療醫院、病理切片醫院)歸戶與資料比對的鍵值:CHECK_UNIT、TRANS_UNIT、CONF_UNIT、TREAT_UNIT、CUT_UNIT。
詳細編碼內容可參考衛福部統計處資料庫使用手冊「Health57_口腔癌篩檢檔」。
運用方向(Application Fields)
「口腔癌篩檢檔」提供吸菸與嚼檳榔習慣、臨床篩檢結果、臨床複檢結果與病理切片確診等資訊,常與健保資料、癌症登記檔與死因統計檔一起申請使用。除了應用於癌症篩檢成效、口腔癌防治等研究議題之外,從衛福部資科中心審核通過案件清冊中,關於醫療服務利用研究也會申請此資料檔。
運用「口腔癌篩檢檔」進行研究的案例,例如:串聯癌症登記檔、健保資料庫與死因統計檔,探討口腔黏膜篩檢是否可以減少末期口腔癌發生率與死亡率 [參考文獻1],或是進行健康經濟學的研究,評估口腔黏膜篩檢的成本效益分析 [參考文獻2]。
由於口腔黏膜檢查是一般牙醫師或家醫科醫師以目視或觸診判斷陽性個案,而確診是由專科醫師進行臨床複檢與病理結果確診PMD或口腔癌,因此也有研究在比較一般牙醫師與專科醫師在口腔黏膜篩檢計畫診斷準確性 [參考文獻3]。
更多與「口腔癌篩檢檔」相關的研究,可至衛生福利資料科學中心線上研究成果登錄系統查詢更多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研究計畫(https://rais.mohw.gov.tw/#/pages/home)。
本資料庫業經去識別化處理,刪除姓名、地址等可直接識別欄位,身分證字號、院所代碼、投保單位代號、統一編號、出生日期、就醫日期、入院日期等欄位均經屏蔽處理,屏蔽強度符合 FIPS140-2 Level 3 國際資安標準,且相關資料僅能於本部設置之獨立作業區內使用,並攜出經審核通過之統計結果,以確保資料應用及其揭露方式已無從識別特定當事人。
應用優勢與限制(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口腔癌篩檢檔」資料更新時間約一年,也就是2025年得申請最新資料年份為2024年,可以瞭解前一年民眾使用篩檢服務狀況。
然而,口腔癌篩檢並非強制性預防保健服務,符合篩檢資格者可主動前往醫療機構參加,或是由醫院邀請參與。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篩檢率達約5成,參與口腔黏膜檢查的人並非全部符合篩檢資格的人,較可能是由健康意識高的人群更願意使用這項預防保健服務,因此研究結果可能存在選樣偏差,進而影響結果外部效度。
為遵守相關法規,本資料檔案之使用與分析必須在衛生福利資料科學中心指定之獨立作業區方能進行,若研究人員所在地無指定作業區,則需就近至臨近縣市進行分析工作,分析結果攜出也必須符合資科中心之規範。
資料取用申請方式(Data Resource Access)
資料申請者需透過衛生福利資料科學中心的線上申請系統提交申請(系統連結:https://www.apre.mohw.gov.tw)。申請人資格限制如下:政府機關的業務需求、學術研究和其他專業機構的研究用途需求。
帳號申請完成後,則可進行新案申請,準備文件包含:
1. 填具申請單。
2. 檢附IRB證明文件,包含研究計畫書。
3. 資科中心特定檔案(如身心障礙資料),應檢附檔案提供單位同意函。
4. 有攜入資料,應檢附資料所有權單位同意函。
5. 攜入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者,應檢附EGC證明文件、契約書及受試者同意書與資訊運用計畫書。
申請及使用資料相關規定,請詳閱衛生福利的「衛生福利資料應用管理要點」及「衛生福利資料使用作業須知」。
有意願申請使用資料者皆能直接聯繫資科中心相關承辦人。可參考官網內的公告:https://dep.mohw.gov.tw/DOS/cp-5283-63826-113.html。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Tsai E, Walker B, Wu SC. Can oral cancer screening reduce late-stage diagnosis, treatment delay and mortality?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Taiwan. BMJ Open. 2024 Dec 2;14(12):e086588. doi: 10.1136/bmjopen-2024-086588.
2. Huang CC, Lin CN, Chung CH, Hwang JS, Tsai ST, Wang JD.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the or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in Taiwan. Oral Oncol. 2019 Feb;89:59-65. doi: 10.1016/j.oraloncology.2018.12.011.
3. Chiang TE, Lin YC, Wu CT, Yang CY, Wu ST, Chen YW. Comparison of the accuracy of diagnoses of 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 with dysplasia by a general dental clinician and a specialist using the Taiwanese Nationwide Oral Mucosal Screening Program. PLoS One. 2021 Jan 11;16(1):e0244740. doi: 10.1371/journal.pone.0244740.